雪松的推广之路仍在继续...
上世纪末,在利益驱使下,不少企业、科研机构积极介入雪松扩繁、产地回归实验,其种群数量得到很大恢复,一些适合商品化生产的新品种也已诞生,雪松基地产业化基础初具规模。
由于运输距离远等因素制约,雪松价格不仅成本增加,而且养护成活时间短,成活率不高。繁殖系数低是现阶段雪松基地产业化之路的重要障碍,不少企业只能通过播种繁殖或自然分株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植株,但也有不少科研机构在雪松扩繁方面有所突破。
虽然资源积累已经为雪松苗圃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,但是目前了解雪松、愿意投入资金发展雪松的企业太少,大多数从事雪松研究、推广的企业和个人显得“形单影只”,因此一些相关技术和品种都还处于“待字闺中”的境地。另外,由于物种稀有,雪松商品化生产所需手续多也让一些企业头疼。“每次参加兰博会,由于展示的是原种雪松,因此不能参加评奖。”赵木华向记者抱怨说。
不过,业内人士也表示,雪松还是很值得做的,前提是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。随着雪松组培扩繁技术更加成熟,与企业生产对接后,其产业化速度就能迅速提升。